哎,又感冒了!头疼、打喷嚏、流鼻涕、浑身乏力……心血来潮,好学的小编查查感冒知识
感冒分类
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又称普通感冒。医学上广义的上感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性咽炎、喉炎、等。狭义的上感又称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较高。
平均每年成人发生2~4次,儿童发生率更高,每年6~8次。全年皆可发病,冬春换季时较多。
平常大家理解的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普通感冒,中医称"伤风",最早见于中国北宋的《仁斋直指方。诸风》,其伤风方论中记载了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病*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中,在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经飞沫传染给别人。所以要注意戴口罩!
感冒历史
殊不知“感冒”这个常用语还是一个官场专用语。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有记载:“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宋代有专门的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的“馆阁”机构,按照规定,每天晚上要有一位官员值夜班,而通常有人请假就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当然这种请假的伎
南宋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叫陈无择,他将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而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指虎狼*虫等意外疾病。当时为太学生的陈鹄陈鹄喜欢别出心裁,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喜称“害肚历”为“感风簿”。“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
清代时,“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词。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变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恪尽职守的典范!
感冒小误区
伤风感冒捂出汗就会好。日常生活中当感冒怕冷且不出汗时,老人就建议喝热姜汤,多穿衣,用厚被子蒙住身体,捂出一身大汗。其实这样做并不一定能见效,尤其是出汗过多时,极易脱水,会因体内电解质失衡而加重病情或导致其他并发症。
“运动疗法”来治疗感冒。很多年轻人,一旦患上感冒,便会刻意加强一些体力劳动,或者到健身房跑步,大汗淋漓。这种做法一般不可取,身体经过剧烈运动后处于疲惫状态,抵抗力下降,反而更容易被病*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