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灸“三伏”,冬灸“三九”,一个在夏天,一个在冬天,时间虽不同,但道理都一样,都属于天灸范围。
天灸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调动机体潜能,提高抗病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将身体调理到最佳状态,永葆年轻常态。
所以说,不管你平时养不养生,三伏灸与三九灸,一旦错过,你就亏大了!
因为,三伏为阳气最盛,阴气最衰之时,此时,冬病夏治,既不损伤体内阳气,又能调理“阴病”;而三九则恰恰相反,三九天天寒地冻,处于一年中温度最低,阴气旺盛,此时若不补足阳气,则病邪极易袭体,且缠绵难愈。
冬季“三九灸”的意义就在于:给自己原始生命注入能量,重塑健康的好时节,更是治疗慢性病特别是久病不愈、陈旧病的好时节,冬季艾灸,特别是三九艾灸,事半功倍。
三九天是一年中阴气最盛,阳气尚属微弱状态时,很多平素体虚多病,阳气虚弱者或身患各种慢性难治病的患者,阳气下陷于肾寒之水里无力升发,这种情况下选择艾灸,三九抓紧补一冬,重新点燃你的生命之火,来年无病痛。
三九的意思就是冬至过后三个九天。
一九:冬至算起第一个九天,也是一阳出生成之时,《易经》有:“九五至尊”,“九”代表“天”,这里指的是阳,阳气的阳。天道之阳开始形成,有了生命迹象产生的时候。
二九:冬至后的第二个九天,是二阳出生的意思,天道之阳开始成形,生命开始孕育。
三九: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是三阳出生的意思。三阳开泰,万物成形,天道之阳开始运行,万物有了生机。万物得到天之阳气,开始生命活动,开始了“生、长、收、藏”的生命循环轮回过程。
艾灸除可直接调补阳气外,还兼具如下功能:
01.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血在经脉中运行又依靠“气”的推送,“气温则血行,气寒则血涩”。因此,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灸法来进行治疗。
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剌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关节肿痛、便溏、手脚发凉、痛经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02.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达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
此时,艾灸相应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体功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扭挫伤等。
03.升阳举陷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气虚下陷,出现久泻久痢,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所致的自汗、盗汗、恶风等,亦有效果。
在正值寒冬数九的当下,选择进行三九灸的系统调理,是非常有好处的。这是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证明了的,也是许多灸友们自身体验的真实感受。
要知道一九灸可以敛阴护阳,抗风寒;二九灸可以养肾补阳,固元阳;三九灸可以温肾养肝,助升发,三九连灸,九九连灸,更能为你的冬天添一把健康的火,让你的整个冬天都暖暖的,更能为第二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九(12月21日——12月29日):
冬至这段时间,天地和人体都处于阳气最弱的阶段。此时应艾灸最能补阳气的督脉任脉穴位,如大椎、命门、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二九(12月30日——年1月7日):脾经主生化,此时对脾胃虚寒之人是个严峻考验,可以灸下脾经上的穴位如:太白、血海、阴陵泉、丰隆,再加上脾俞,足三里,补脾胃之气。三九(年1月8日——年1月16日):此时接近年关,饮食普遍过于肥厚,艾灸膀胱经排*,清扫身体长期积累的病邪。艾灸穴位:膏盲穴、大杼穴、膈腧、委中穴加强灸(年1月17日——年1月25日):综合以上几个穴位,以补阳为主,加强巩固艾灸即可。“夏病冬治,冬病夏治”,艾友们务必把握好“三九灸”时间,错过悔一年!
“三九灸”主要适用于三类人群
一是调已病
主要调理冬季常见慢性病,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咽炎,各种慢性咳嗽、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尿频尿急、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炎、月经不调,以及颈肩腰腿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二是调未病
重点调理亚健康状态,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焦虑、疲倦、头痛、颈肩腰背酸痛等,对于免疫力低下、有慢性发作性疾病病史的亚健康人群,有防病保健作用。
三是强身健体
通过“三九灸”来提高人体抵抗力,改善畏寒怕冷、容易感冒、手脚冰冷等症状,对夏季已做过“三伏灸”的患者,有巩固和加强疗效的作用。
冬季的寒冷又最易伤肾,肾藏受损,还能引起各种虚寒性的性功能障碍。所以,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滋阴养肾防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艾灸关元穴和命门穴。
此外,中医素来讲究“调未病”,在至阴至寒的“三九”,健康人群也应“未雨绸缪”,多做保健灸强身健体。
你若喜欢,点赞+在看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