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功能主治:本品适用于敏感致病菌株所引起的下列感染:
(1)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
(2)敏感细菌引起的鼻窦炎、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3)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肺炎支原体所致的肺炎。
(4)沙眼衣原体及非多种耐药淋病奈瑟菌所致的尿道炎和宫颈炎。
(5)敏感细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
不良反应:本品一般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多为轻到中度可逆性反应。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症状,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胃痉挛和腹泻等。
禁忌症:对阿奇霉素、红霉素或其他任何一种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进食可影响阿奇霉素的吸收,故需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口服。
2、规格:0.25g*8粒/盒*盒/件
3、有效期:24个月
4、贮藏:密封,在阴凉(不超过20℃)干燥处保存。
5、执行标准:《中国药典》年版二部
6、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
7、国家医保甲类
阿奇霉素胶囊-化学成分阿奇霉素(Azithromycin)是一种大环内酯的抗生素,于年被发现,年推出。它是半合成的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化学结构与红霉素相似,是在红霉素结构上修饰后,增加了对酸的稳定性,吸收更好,半衰期更长,每天仅给药一次。
阿奇霉素胶囊-作用机制(1)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本品作用机制与红霉素相同,主要是通过快速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杀灭病原微生物。
阿奇霉素胶囊-用法用量口服,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
1)沙眼衣原体或敏感淋病奈瑟菌所致性传播疾病,仅需单次口服本品1.0g;
2)对其他感染的治疗:第1日,0.5g顿服,第2~5日,一日0.25g顿服;或一日0.5g顿服,连服3日。
小儿用量:
1)治疗中耳炎、肺炎,第1日,按体重10mg/kg顿服(一日最大量不超过0.5g),第2~5日,每日按体重5mg/kg顿服(一日最大量不超过0.25g)或按如下方法给药:2)治疗小儿咽炎、扁桃体炎,一日按体重12mg/kg顿服(一日最大量不超过0.5g),连用5天。或遵医嘱。
无论何种感染,建议阿奇霉素在儿童中的总剂量最高不过mg。
阿奇霉素胶囊-药代动力学阿奇霉素具有独特的药物动力学特性,即组织浓度高,降低缓慢。口服后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为37%。单剂口服0.5g后,达峰时间为2.5~2.6h,血药峰浓度为0.4~0.45mg/L。
阿奇霉素在体内分布广泛,在各组织内浓度可达同期血浓度的10~倍,在巨噬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内浓度最高,前者能将阿奇霉素转运至炎症部位。
阿奇霉素半衰期为35~48h,给药量的50%以上以原形经胆道排出,给药后72h内约4.5%以原形经尿排出。
此外阿奇霉素对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PAE)。
阿奇霉素胶囊-主要特点1、国家医保甲类;
2、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
3、胶囊剂型,内容物释放迅速,稳定性好,生物利用度高;
4、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针对支原体、衣原体疗效显著;
5、适应症广、临床应用范围广;
6、药物半衰期长,长效杀菌,服用方便。
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革兰氏阳性需氧菌:金*色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杆菌
革兰氏阴性需氧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黏膜炎莫拉菌、嗜肺*团菌、百日咳杆菌、卡他布兰汗菌、霍乱孤菌、空肠弯曲杆菌
厌氧菌:消化链球菌、消化球菌、阴道厌氧菌、坏死梭杆菌、痤疮丙酸杆菌
性传播疾病微生物: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淋病奈瑟菌、梅*螺旋体、杜克嗜血
体内分布广、作用时间长阿奇霉素在体内能很快分布于大多数脏器和组织,各组织器官中的药物释放入血,使血浆中药物浓度及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能够较长时间保持在高水平,长时间在靶器官发挥抗菌作用。
每日只需给药一次,连续3d,可维持有效浓度7-10d
适用病症及联合用药1、慢性咽炎
常识判断:慢性咽炎系咽黏膜的慢性炎症,常为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常见秋冬与春季节。
典型症状:咽部有异物感,作痒微痛,干燥灼热,粘稠分泌物不易咳出,可引起刺激性咳嗽,甚或恶心、呕吐等。
联合用药:金果饮+阿奇霉素胶囊。
建议:注意冷暖,加强锻炼,增强体制,预防感冒。
2、扁桃体炎常识判断:扁桃体炎常为病*和细菌共同侵犯。扁桃体炎症状为发热,寒战,咽喉疼痛,吞咽疼痛。
联合用药:蒲地蓝消炎片+阿奇霉素胶囊+快液康。
3、鼻窦炎常识判断:急性鼻窦炎多由于感冒继发细菌感染所致,症状一般会在3星期内消退。如果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当,演变为慢性鼻窦炎。
典型症状:鼻内干燥,鼻塞,鼻痒,打喷嚏,流*鼻涕,头昏易倦,头痛,精神不振。
联合用药:鼻炎康胶囊+阿奇霉素胶囊。
4、沙眼常识判断:沙眼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眼病,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表现为怕光、流泪、发痒、异物感、分泌物增多等眼部不适感。
一般用药:利福平滴眼液,氯霉素滴眼液等。
联合用药:利福平滴眼液+阿奇霉素胶囊。
阿奇霉素临床新用英国科学家在《Aging》上发表了一项引发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