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菌性咽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海慈医院小暑至阳气盛冬病夏治黄金时 [复制链接]

1#

7月7日是小暑节气,小暑节气的到来预示着三伏天越来越近,7月11日初伏首日,青岛海慈医疗集团冬病夏治贴敷将正式开启。今年呼吸与危重症(肺病)中心、儿一科、治未病科、妇一科、耳鼻喉科、针推康复中心、心血管一科、干部保健科、风湿免疫科、肾病科等10个科室均开展冬病夏治特色治疗。

7月12日-7月18日,在青岛市第六届“三伏养生节”期间,海慈医疗集团治未病科开展义诊咨询活动,活动期间免普通门诊诊查费(挂号费),欢迎有需要的市民前来咨询就诊。

迟女士长年受腹泻困扰,形体消瘦,怕冷,疲乏,稍微吃点水果就会腹泻,到海慈医疗集团治未病科就诊,戴淑青主任医师接诊后,给予口服中药并且配合三伏贴(4号脾胃方+5号阳虚方)、脐灸治疗,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迟女士症状明显缓解,怕冷、贫血也都有所改善,之后每逢夏季三伏及冬季三九时节,迟女士总会到治未病科进行治疗,已经坚持了4年。

治未病科主任戴淑青主任医师介绍,夏季中“三伏”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此时,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候,利用穴位贴敷、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鼓舞人体阳气,驱散阴凝寒邪,能把在冬天易发生或症状易加重的病症,在病情相对缓解的夏季进行调治补养,以达到延缓发作或治愈疾病的目的,从而达到治未病效果。

治未病科主要以非药物疗法为主,开展了脐灸、督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芒针、浅针、火针等非药物治疗,同时开展针刺、艾条灸、温针灸、拔罐、耳穴压丸、刮痧、中药封包、中药熏蒸、蜡疗、麦粒灸、皮内针等治疗。

伏针

三伏针简称“伏针”,是中医应时针刺的疗法。针刺穴位本就有通经活络、调理气血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三伏天腠理开泄,阳气旺盛,在此时针刺,祛除体内寒邪沉病效果往往更好。三伏针多用于治疗久病阴证里证,应该深刺久留针,才能引伏留筋骨之邪外泄。临床上,伏针的运用不仅包括普通针刺,往往还结合温针灸、拔罐等,疗效更好。

伏灸

古代医家说:“针之不为,灸之所宜”,灸法是指利用艾叶等易燃材料或药物,点燃后在穴位上或患处进行烧灼或熏蒸,借其温热性刺激和药物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相对于针刺而言,灸法操作更为安全简便,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更强,所以更适用于虚证、寒症、痹症等。三伏灸借助天时之利,让灸法的功效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灸法可分为艾灸和其它灸法。其它灸法中天灸(穴位敷贴)是临床运用最广泛的。

艾叶性温微苦,走十二经,能回垂绝之阳,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多种功效,故在临床广泛运用。在三伏天人体阳气旺盛之际施行艾灸疗法,疗效更加显著。

天灸(穴位贴敷)

天灸,又名冷灸或者发泡灸,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甚至发泡,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属灸疗中的非火热灸法。从广义上讲属于现在的“穴位敷贴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中医学观点认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贴敷,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若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治未病科每年开展三伏贴治疗,且针对病种多样性调配了5种方剂,对哮喘、鼻炎、咳嗽、脾胃病、关节病、阳虚等不同人群可进行针对性地辨方选穴。

督灸

督灸又名“长蛇灸”、“铺灸”,运用治疗虚劳顽疾,与传统温针及其他灸法相比,督灸疗法具有艾炷大、火力足的特点。取大椎穴至腰俞穴的督脉行铺灸治疗,施灸面积更大,且避免了直接灸温热感不强又易于烫伤等缺点,故疗效显著。选用鲜生姜作为铺灸材料,是取姜之温性,有温阳通经、散寒除湿之功。主要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寒湿腰痛、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体虚易感冒等虚寒性病证,疗效确切。督灸时间也可顺应变通,全年中任何时节均可,只要天气晴朗,避开阴雨、雪雾潮湿就行,但三伏天督灸效果最好。

脐灸

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阙”。此穴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是心肾交通的“门户”。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阙穴,便有调整阴阳平衡、气血和畅的功能,收到祛邪治病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脾胃病、月经病等疗效确切。

穴位灸

(1)对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的慢性病我们可以选择大椎、肺俞、膏肓等穴位做艾条灸或隔姜灸。

(2)对于胃寒、胃痛、慢性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我们可以选择中脘、足三里、脾俞、关元等穴位做艾条灸或隔姜灸。

(3)对于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可以选择关元、三阴交、归来等穴位做艾条灸或隔姜灸。

对于冬病夏治,大多数市民只知三伏贴,却不知其它艾灸疗法对机体的强大调补作用。俗话说的好:“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灸忙”,这不仅提醒我们要充分利用三伏天这个有利的时机来治疗一些顽疾,更要有防范意识,病从浅中医,防患于未然!

年冬病夏治时间

初伏:.7.11(周日)——.7.20(周二)

中伏:.7.21(周三)——.7.30(周五)

中伏加强:.7.31(周六)——.8.9(周一)

末伏:.8.10(周二)——.8.19(周四)

除以上中医特色疗法外,专家提醒,夏季要顺应时节,调畅情志,注意休息,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及时补充水分,共同度过一个美好清新的盛夏。

合理膳食,冷热适宜

小暑节令属于长夏,是湿气较重的时候。中医认为,脾脏位居中焦,运化水谷,喜燥恶湿,而暑湿之邪往往侵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出现胃口不佳,脘腹饱胀,或者肠鸣腹泻等症状。这段时期要注意合理饮食,荤素搭配,不贪冰冷,不食过热,以清淡为佳。可以多食用萝卜、番茄、冬瓜等清暑化湿的食品,还可以多吃新鲜蔬菜、淡水鱼等,尽量少用辛辣、油腻之品。

静心为上,注意休息

小暑时节后,温度逐渐升高,天气变得炎热,是暑热之邪最易伤人的时候。中医认为,暑邪为阳邪,炎热升散,伤及人体后,可上犯头目,内扰心神,严重者导致高热心烦、面赤烦躁等暑热证。另外,天气炎热也容易影响人们情志,出现心情烦躁、脾气易怒等。因此,炎炎夏日,调养心神非常重要,凡事不宜急躁。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应该注意要有一个凉爽的环境、愉悦的心情,以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另外,夏季白昼时间延长,人们要注意适当休息,减缓工作节奏。在中午气温最高,阳气最盛之时,适当安排午休,不要在烈日下长时间剧烈运动,及时补充水分。

整洁环境,适当运动

小暑时节,暑湿之气还较重,是细菌、蚊虫大量滋生的时候,因此要注意及时打扫卫生,清理死角。另外,注意不要在湿冷之处逗留过久,因为湿浊之气亦可侵犯人体,尤其是老年人,容易诱发或加重关节炎、胃肠道疾病等。

注意适当运动,如在傍晚或早上适当进行慢跑、快走、瑜伽、太极拳、游泳等运动,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运动尽量选择在室内,避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肖芳通讯员李均雁报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